元丰三年秋,我第一次踏在黄州的这块土地上,飞鸟飘渺 (改:缥缈) ,黑影在云潮之中散染 (改:消散) 开来,浑浊的江水拍打礁岸。我心想,这就是我的流放之地了。(段评:该段落作为开头,以穿越的方式引入,富有画面感,能吸引读者。不过语言稍显生硬,“黑影在云潮之中散染开来”表述较费解。且对心情的描写不够细腻,未能充分体现出初到流放地的复杂心境。可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同时增加心理细节描写。修改版:元丰三年秋,我第一次踏上黄州这片荒芜之地。飞鸟如墨点,在翻腾的云海里渐渐消散。浑浊的江水似愤怒的野兽,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我望着这一切,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这,便是我的流放之地了。)
这里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荒凉,住在临皋亭的那一晚,辗转难眠。清晨推窗,远山在水雾迷蒙中紧锁着日光。朋友纷纷来信安慰,我皆以“此处山水如画”答复,身处此地,才能知道这山水是墨色最浓重的那一种。(段评:此段描述了黄州的荒凉以及自己的心境,内容较充实。但描写稍显平淡,缺乏感染力。可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如对临皋亭环境的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另外,回复朋友的话略显生硬,可更自然地表达。修改版:这里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荒凉。住在临皋亭的那一晚,破旧的木床“吱呀”作响,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清晨推开窗户,远山在浓重的水雾中若隐若现,似是紧锁着最后一丝日光。朋友纷纷来信安慰,我强颜欢笑地回复:“此处山水倒也别有一番风味。”只有身处此地,才知道这山水是墨色最浓重的那一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转折发生在那次游逛。本地的渔夫正把一网鱼带回家,见我道:“先生看着不像本地人啊。”我道是东京来的。他:“京城好啊!不过先生应该从未尝过我们黄州这鱼吧,刚捞上来,新鲜肥美的!”他于是硬塞给我一尾鱼,还是活蹦乱跳的,是鲜活的颜色被抓在手中 (改:手中抓着鲜活的鱼) ,我的被苦闷与失意的生活 (改:我苦闷与失意的生活) 好像因而撕开了一条口子,如水决堤般冲刷走愁闷。(段评:段落情节有转折,渔夫送鱼的情节为文章增添了温暖。但描写不够生动,“鲜活的颜色被抓在手中”表述较奇怪。可增加对渔夫神态、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同时,对自己心情变化的描写可更细腻。修改版:转折发生在那次游逛。一位本地的渔夫正哼着小曲,把一网鱼往家带。他看到我,眼睛一亮,热情地招呼道:“先生看着不像本地人啊。”我苦笑着说:“我是从东京来的。”他眼睛眯成一条缝,咧着嘴说:“京城好啊!不过先生应该从未尝过我们黄州这鱼吧,刚捞上来,新鲜肥美的!”说着,他不由分说地塞给我一尾鱼。那鱼在我手中活蹦乱跳,似是一团跳动的火焰,瞬间撕开了我苦闷与失意生活的口子,愁闷如决堤之水,一泻而出。)
那一个夜晚,我在回家的路上,望着前方月辉溢漫下的江亭,这一次,我不想转过头回去,仍向前走着,江水中的光如碎银几两,逐流而竞 (改:流) ,月在缓慢抬升。我第一次感受到美,感受到这个小城柔和的一面。(段评:该段环境描写优美,能烘托出自己心境的变化。但“月在缓慢抬升”表述较平淡,可运用更生动的语言。另外,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描写可更深入,突出“第一次感受到美”的震撼。修改版:那一个夜晚,我在回家的路上,望着前方月辉洒下的江亭。月光如水,倾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如碎银在跳跃。我第一次感受到美,感受到这个小城柔和的一面。那月光似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庞,让我忘却了烦恼与忧愁。这一次,我不再逃避,而是坚定地向前走着,仿佛要走进这美好的夜色中。)
那夜平静和合 (改:祥和) ,我忽而想起《诗经》中“河水清且涟漪”,原来那浑浊奔流而出的江水,在上游月光下也能如此清澈。我拿起酒杯,敬这被我错看了许久的黄州。(段评:此段引用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但“那浑浊奔流而出的江水,在上游月光下也能如此清澈”逻辑稍显跳跃,可适当过渡。另外,可增加一些对自己心境变化的感悟,使主题更深化。修改版:那夜平静而祥和,我忽而想起《诗经》中“河水清且涟漪”。望着眼前的江水,在月光的映照下,竟也变得清澈起来。原来,生活就像这江水,看似浑浊不堪,实则也有清澈的一面。我拿起酒杯,敬这被我错看了许久的黄州,也敬重新找回希望的自己。)
又一个夜晚,我与几个朋友泛舟江上,月光清冷,不知谁家萧声 (改:箫声) 呜咽,哀愁之情翻涌而上。我道:“诸位请看,这永不停息的江水,不因任何人的悲喜而停留,这皓白无暇 (改:皓白无瑕) 的明月,不因任何人的境遇而晦暗。明月常照,物各有主。”(段评:段落借景抒情,表达了豁达的心境。但语言较直白,可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同时,可增加一些对朋友反应的描写,使情节更丰富。修改版:又一个夜晚,我与几个朋友泛舟江上。月光清冷,如霜如雪,洒在江面上。不知谁家萧声呜咽,似是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哀愁之情在我心中翻涌而上,我不禁感慨道:“诸位请看,这永不停息的江水,如时光的车轮,不因任何人的悲喜而停留;这皓白无暇的明月,似永恒的眼眸,不因任何人的境遇而晦暗。明月常照,物各有主。”朋友们听了,纷纷陷入沉思。)
舟顺水而下,这次,我选择不掉头,去看那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段评:作为结尾,表达了积极的态度。但稍显仓促,可对自己的心境进行更深入的总结,使主题升华更自然。修改版:舟顺水而下,月光洒在船舷上,波光粼粼。这一次,我选择不掉头,去看那清风明月,良辰美景。在这黄州的山水间,我已渐渐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美好。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已不再害怕,因为我心中有了这一片山水的陪伴。)
吴老师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这一次我选择掉头》,老师忍不住要为你点赞!你以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为蓝本,生动地描绘了他从苦闷失意到发现黄州之美的转变过程,文笔细腻,意境悠远,能把历史故事写得如此富有感染力,真的很厉害!
文章已经很出色了,如果咱们想让它更上一层楼,可以在下面这个地方再琢磨琢磨。首先,立意上虽然能看出苏轼心境的转变,但深度还可以再挖掘。这件事的过程你讲得很清楚,但文章似乎停留在“记事”的层面。在文章的结尾,试着回答这个问题:“这次心境的转变对苏轼的人生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对我们现实生活又有怎样的启示?”把这个思考写出来,文章的“魂”就立住了。其次,结构上略显平淡,缺乏一些巧妙的手法。比如可以运用倒叙,先写苏轼敬黄州的场景,设置悬念,再引出故事的起因和经过,这样会让文章更有波澜。
💡💡 我们还可以想想:
- 苏轼在黄州的心境转变,放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在面对挫折时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同的启示?
- 除了渔夫送鱼这件事,还有哪些可能的小事会触发苏轼心境的转变呢?
- 从苏轼对黄州态度的变化,我们能如何更好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珍惜身边看似平凡的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