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与“知足未必常乐”看似矛盾,实则各有深意。我认为,知足确是 (改:确实) 快乐的重要基石,但若缺少积极进取之心的支撑,这种快乐将如沙上之塔,难以恒久。(段评:此为文章开头,点明“知足常乐”与“知足未必常乐”各有深意,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能有效引出主题,吸引读者关注。不过,表述稍显常规,缺乏新颖性。可采用设问的方式开头,增强吸引力。 修改版: “知足”到底能不能“常乐”?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知足常乐”与“知足未必常乐”看似矛盾,实则各有深意。我认为,知足确是快乐的重要基石,但若缺少积极进取之心的支撑,这种快乐将如沙上之塔,难以恒久。)
知足确能带来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它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纷繁欲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欢天地。颜回身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旁人忧其不堪其苦,他却“不改其乐”,正是这种安贫乐道的知足心性,让他在物质匮乏中守护了灵魂的丰盈。苏轼被贬黄州,身陷困顿,却能在寻常风物中发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妙趣。知足让他们不为外物所役,不被无休止的贪念所吞噬,从而在寻常日子中品味出醇厚真味。(段评:该段落围绕“知足能带来内心安宁与满足”展开论述,通过颜回和苏轼的事例进行佐证,内容紧扣主题,论据典型。但在语言表达上,部分表述较平实,可适当运用更生动的词语。同时,在事例阐述后,可进一步深化分析,增强论证力度。 修改版: 知足确能带来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它如一盏明灯,穿透纷繁欲望的迷雾,指引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欢天地。颜回身居陋巷,粗茶淡饭相伴,旁人皆为他的艰苦生活忧心忡忡,他却能在这一方陋室中自得其乐,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守护着灵魂的丰盈。苏轼被贬黄州,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却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寻常的山水之间,品味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意。正是知足,让他们不被外物所累,不被无尽的贪念吞噬,从而在平凡的日子里品出生活的醇厚真味。这种知足带来的快乐,是内心的平静与富足,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然而,若只知足而不思进取,这种快乐便如无根之浮萍,脆弱易逝,甚至可能导致个人与群体的退步。试看蜀汉后主刘禅,一朝国破身陷洛阳,当司马昭问其“颇思蜀否”,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麻木之语,道尽苟安忘本的悲哀。如此“知足”,表面快活,实则断送了父辈基业与家国尊严,沦为千古笑柄。若人人皆如此“知足”,社会何以进步?文明的火炬又将如何代代相传?(段评:此段运用对比论证,以刘禅为例,论述只知足而不思进取的危害,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不过,结尾的反问句稍显生硬,可适当调整表述,使语气更缓和。 修改版: 然而,若只知足而不思进取,这种快乐便如无根之浮萍,脆弱易逝,甚至可能导致个人与群体的退步。试看蜀汉后主刘禅,一朝国破身陷洛阳,当司马昭问其“颇思蜀否”,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麻木之语,道尽苟安忘本的悲哀。如此“知足”,表面快活,实则断送了父辈基业与家国尊严,沦为千古笑柄。若人人都像刘禅这样“知足”,社会进步便会成为一句空话,文明的火炬也难以代代相传。)
真正的长久之乐,在于知足与进取的和谐统一。知足使我们不为物欲所困,守护内心的从容;进取则赋予生命不断向上攀登的力量,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收获更深沉的喜悦。爱迪生面对无数失败的灯丝实验,从未抱怨命运不公(此为知足),反而视每次失败为接近真理的阶梯(此为进取),最终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夜晚。他晚年的快乐,正源自于对奋斗过程的坦然接纳与对成就的无比珍视——这正是知足与进取共同浇灌出的生命之花。(段评:该段落提出“真正的长久之乐在于知足与进取的和谐统一”的观点,并以爱迪生为例进行论证,论据恰当,观点明确。但在事例阐述中,括号内的解释略显多余,可直接融入论述中。 修改版: 真正的长久之乐,在于知足与进取的和谐统一。知足使我们不为物欲所困,守护内心的从容;进取则赋予生命不断向上攀登的力量,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收获更深沉的喜悦。爱迪生在进行灯丝实验时,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每一次挫折,将其视为接近真理的阶梯。他不断进取,最终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夜晚。他晚年的快乐,正源自于对奋斗过程的坦然接纳与对成就的无比珍视——这正是知足与进取共同浇灌出的生命之花。)
知足是心灵安顿的港湾,进取是生命远航的风帆。唯有在知足中学会珍惜当下,在进取中追求更好的自我,才能铸就真正持久而深刻的快乐。这种快乐,不随境遇流转而枯荣,它根植于心灵沃土,因奋斗的汗水而愈发茁壮,因价值的实现而恒久芬芳。(段评:这是文章的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语言优美。但结尾稍显仓促,可增加一些对未来的展望,使结尾更有力量。 修改版: 知足是心灵安顿的港湾,进取是生命远航的风帆。唯有在知足中学会珍惜当下,在进取中追求更好的自我,才能铸就真正持久而深刻的快乐。这种快乐,不随境遇流转而枯荣,它根植于心灵沃土,因奋斗的汗水而愈发茁壮,因价值的实现而恒久芬芳。让我们怀揣着知足与进取之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刘珈希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知足与进取》,老师特别欣慰。你围绕“知足与进取”这个观点,阐述了知足是快乐的基石,但需进取之心支撑才能长久,还列举诸多事例进行论证,能有这样深刻的思考真的很棒。
不过呢,文章如果想要更加出彩,可以再琢磨一下。在论据方面,虽然你举的例子都很不错,但是有些论据还可以更加新颖一些。例如,颜回、苏轼、刘禅、爱迪生这些例子都比较常见,在一些作文中经常会被用到。你可以尝试挖掘一些更独特的事例,这样能让你的文章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还有一点就是在论证方法上。你在论述过程中,举例论证做得很好,但其他论证方法使用得较少。你可以尝试使用对比论证,比如把知足且进取的人与只知足不进取的人放在一起对比,会让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
- 在现代社会中,知足与进取在不同的职业发展中有怎样不同的体现?
- 从历史的长河看,知足与进取的平衡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
-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知足与进取的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