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

跳跳龙Al作文批改

首页原创文库
首页 范文文库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
记叙文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
作者:唐浩宸| 指导老师:尹冰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供养人手持莲花低眉浅笑,千年时光未曾消减那份从容。这种超越时空的宁静,恰是中华文明对"知足常乐"的最好诠释。当我们凝视历史长河,会发现真正的快乐永远生长在知足的土壤中,而贪婪的荆棘只会刺破幸福的果实。(段评:你这段开头写得很不错哟!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供养人引入,画面感十足,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且自然地引出了“知足常乐”这个主题。不过呢,也有一些小问题。一是语言稍微有点书面和生硬,对于记叙文来说,可以更活泼些;二是在引出主题后,没有设置一些悬念或者情节的引子,感觉和后面记叙文情节的衔接不够自然。 修改版: 在敦煌莫高窟那色彩斑斓的壁画中,有一位供养人手持莲花,低眉浅笑,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带着一种神秘的宁静向我们走来。这千年未减的从容,让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这份笑容如此动人?或许,这就是中华文明里“知足常乐”的独特魅力吧,就像一颗神秘的种子,在历史长河中生根发芽,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范蠡三散千金,每次散财后都活得更加通透。他在《陶朱公书》中写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种智慧在陶渊明身上得到完美印证。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采菊东篱下"的生活时,便是在用行动诠释知足的真谛。东晋乱世中,多少达官显贵在权势争夺中迷失,而陶渊明却在南山脚下找到了永恒的快乐。这种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心灵的丰盈与自由。(段评:这一段用范蠡和陶渊明的事例来论证“知足常乐”,论据很典型,能很好地支撑主题,而且引用名言增强了说服力。但不足之处在于,它更像是议论文的论证段落,缺乏记叙文的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描写。比如可以增加一些范蠡散财时的内心想法,陶渊明在选择归隐生活时的具体场景。还有就是整体叙述比较平淡,没有什么情节的起伏。 修改版: 春秋时期,范蠡站在堆满金银财宝的库房中,望着那闪闪发光的财富,他的眼神却格外平静。他想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于是毅然决定三散千金。每一次散财,他都能感受到内心的枷锁在一点点打开,活得更加通透。他在《陶朱公书》中写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那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而在东晋的乱世中,陶渊明在官场中疲惫不堪。当上司要求他“为五斗米折腰”时,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愤怒和不甘。他转身离开,来到南山脚下,清晨,他踏着露珠去田间劳作,傍晚,他伴着夕阳采菊而归。那“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生活,让他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在这简单的生活中,他收获了真正的快乐。)

历史的明镜总会映照出贪婪的代价。商纣王修建"酒池肉林"仍不知足,最终在摘星台上自焚;和珅聚财两亿两却夜不能寐,终在嘉庆朝的抄家中凋零。正如《吕氏春秋》所言:"欲恶毋穷乎求,心可无变乎人。"当欲望突破底线,快乐就会变成牢笼。明代严嵩贪赃枉法二十年,最终在抄家途中写下"平生不修善果"的忏悔,正是对不知足者最辛辣的注脚。(段评:你通过商纣王、和珅、严嵩等例子阐述贪婪的代价,很有说服力,而且引用名言让论述更有深度。但同样存在和上一段类似的问题,记叙文的特征不明显,更像议论文。可以把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描写得更生动些,增加一些细节和情节。另外,和前后文的衔接不够紧密,感觉有点突兀。 修改版: 商纣王坐在奢华的宫殿中,望着那“酒池肉林”,他的眼中只有无尽的欲望。他不停地索取,却从未感到满足。终于,那曾经辉煌的宫殿被战火吞噬,他在摘星台上绝望地自焚,那一刻,他才明白贪婪的代价。和珅府中堆满了两亿两白银,可他却夜夜难眠,总担心财富会失去。嘉庆朝的抄家,让他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他在黑暗的牢房中,悔恨不已。明代的严嵩,在朝堂上贪赃枉法二十年,权势滔天。然而,当抄家的队伍来到他家门口时,他看着那被搬空的府邸,心中满是凄凉,他在抄家途中写下“平生不修善果”的忏悔,这是对不知足者最辛辣的注脚。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贪婪的可怕。)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社交媒体制造的"幸福幻觉"让现代人陷入新的焦虑。哈佛大学长达85年的幸福研究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快乐的源泉。当我们停止在朋友圈比较奢侈品,开始欣赏窗台上的一株绿萝;当我们在地铁站不再计算别人的年薪,而是感受车厢里陌生人传递的善意,知足的智慧就会重新点亮生命的灯火。(段评:这一段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指出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并且引用研究结果,很有现实意义。不过,语言表达还是偏议论性,作为记叙文,情节和情感的表达不足。可以增加一些“我”或者身边人的具体例子,让读者更有代入感。还有就是在过渡上可以更自然些,和前文的衔接可以再优化。 修改版: 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每天都会刷朋友圈,看到别人晒出的奢侈品和豪华旅行,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焦虑。我开始不停地和别人比较,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我在地铁站等车,心情低落的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觉得生活毫无乐趣。这时,一位陌生人递给我一张纸巾,对我微微一笑。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拥有多少奢侈品,而在于这些温暖的瞬间。哈佛大学长达85年的幸福研究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快乐的源泉。从那以后,我不再在朋友圈里寻找幸福,而是开始欣赏窗台上的绿萝,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或许不曾想过,他们谦卑的笑容会穿越千年依然动人。这恰似中国哲学给予世人的永恒启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内心的安宁。当我们学会给欲望设置边界,让心灵在知足的沃土中生长,就能像敦煌的画工一样,在时光的长河里镌刻出永恒的微笑。(段评:结尾写得挺好的,总结了主题,并且升华到中国哲学的高度,很有深度。但语言上可以更有感染力,增强和前文情节的呼应。可以回顾一下前文提到的历史人物和现代生活的例子,让结尾更有整体感。 修改版: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或许不曾想过,他们谦卑的笑容会穿越千年,依然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我们的心灵。就像范蠡、陶渊明在知足中找到了快乐,商纣王、和珅因贪婪付出了代价,我们在现代社会也在不断寻找幸福的答案。中国哲学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内心的安宁。当我们学会给欲望设置边界,让心灵在知足的沃土中生长,就能像敦煌的画工一样,在时光的长河里镌刻出永恒的微笑,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故事。)

综合评价:
唐浩宸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老师深感惊喜。你在文章中展现出了对主题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的现象。你列举了范蠡、陶渊明等知足者的事例,还提到了商纣王、和珅、严嵩等不知足者的下场,并且联系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表达了对知足的推崇。文章用词较为准确,历史事例的运用很恰当。
最让老师眼前一亮的是你文章的立意。你通过众多的历史事例和现代社会现象,深入地探讨了“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这个主题,并且得出了“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内心的安宁”这样富有哲理的感悟,这很好地做到了以小见大,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过,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的核心在于“情”与“真”。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在“情”这方面稍微有些欠缺。你的文章更多的是在阐述事例和道理,却没有太多情感的融入。比如说你在写陶渊明的时候,只是陈述了他的事迹和选择,却没有写出他当时内心的情感波动或者他对这种知足生活的热爱之情。老师建议你在描写人物和事件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抒情的语句,比如在描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生活时,可以写一写他看到菊花时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或者他对这种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生活的感恩之情。这样,文章中的人物会更加鲜活,文章也会更富有感染力。
我要投稿
发布我的作品
写作咨询
专业导师解答
文集制作
制作我的文集

手机微信扫一扫,轻松体验更多功能!

关于跳跳龙
联系地址:苏州工业园区科营路2号中新生态大厦8层801室
联系电话:18907911516
联系邮箱:252480143@qq.com
商务合作:252480143@qq.com
跳跳龙公众号
联系客服
Copyright © 2024 Suzhou Tiaotiao Long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州跳跳龙科技有限公司苏ICP备16010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