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县 (改:崇左市) 驮龙乡耀达村花屯北面的明江东岸。画面临江高40米,宽170米。(段评:这段只是单纯地介绍了花山岩画的地理位置和画的尺寸,描写太过简略,可以增加一些描述性的词语,使读者能更好地想象出这个画面。修改版:花山岩画,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县驮龙乡耀达村花屯北面的明江东岸。那一幅幅岩画临江而绘,画面高高地悬于距地面40米之处,宽度达170米,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在江边展开。)
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绘制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1954年1月,广西博物馆派人赶赴宁明县调查了民间传说中的“花山崖画”。1956年8月,广西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组中,在明江下游发现了7个岩断点 (改:岩画点) 。又在接下来的1962年、1980年……,自治区都组织了人员去调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段评:这段内容叙述比较平淡,只是在罗列不同时间的调查情况,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连接词让表述更流畅,并且在讲述成就的时候可以详细一点。修改版: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绘制于战国至东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4年1月,广西博物馆派人赶赴宁明县调查了民间传说中的“花山崖画”。然后在1956年8月,广西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组在明江下游发现了7个岩断点。紧接着,在1962年、1980年等年份,自治区都组织了人员去调查,每次调查都让我们对花山岩画有了更多的认识,比如更加明确了岩画的分布范围、作画的颜料成分等,这些成果都为后来对花山岩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花山岩画现存图像是1900个 (改:1900幅) ,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人分为正身和侧身,正身人像形体高大,而侧身人形体较小,但数量多。动物图像大多数是狗,皆侧向,做小跑状;器物图主要有刀、剑、铜鼓等,刀、剑一般挂在人腰部,铜鼓数量多,但画得十分简略。(段评:这段只是在介绍岩画的图像分类和各类图像的特点,描述比较机械,可以用一些比喻或者对比的修辞手法,让内容更生动。修改版:花山岩画现存图像达1900个,这些图像就像一个神秘的历史密码本,包含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人物像是被分成了两个阵营,正身人像如同巨人一般,形体高大,而侧身人像则像是一群小跟班,形体较小,但数量众多。动物图像里大多数是狗,它们皆侧向,像一支小小的军队做小跑状;器物图主要有刀、剑、铜鼓等,刀、剑就像忠诚的卫士一般挂在人腰部,铜鼓虽然数量多,但画得十分简略,仿佛是被画家匆匆几笔带过的小物件。)
据相传 (改:相传) ,花山一带有个奇人叫勐卡,食量惊人,力大无比。某年,因官逼民反,勐卡想反抗,但人手紧缺。这时,有位仙人给他一叠纸和笔,告诉他只要在纸上画兵马,一百天后便会成真,但不能告诉任何人。勐卡只好早上画画,晚上做工。母亲疑惑,瞒着儿子打开箱子。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纸上兵马纷纷飞出落在山崖成了壁画。(段评:这个传说故事的讲述有些平淡,可以增加一些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故事的情节起伏描写。修改版:据相传,花山一带有个奇人叫勐卡,他食量惊人,力大无比,那身材就像一座小山丘。某年,因官逼民反,勐卡心中燃起反抗的怒火,可是人手紧缺让他愁眉不展。这时,有位仙人犹如一道亮光出现在他面前,给他一叠纸和笔,告诉他只要在纸上画兵马,一百天后便会成真,但不能告诉任何人。勐卡满心欢喜又小心翼翼地开始作画,他只能早上画画,晚上做工。母亲觉得儿子行为怪异,心中满是疑惑,终于忍不住瞒着儿子打开箱子。刹那间,狂风如同猛兽般呼啸而起,天昏地暗,纸上兵马像得到了召唤纷纷飞出,落在山崖成了神奇的壁画。)
所以,在40届 (改:第40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议,将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名录的空白。 (段评:这段的‘所以’用得有些突兀,句子表述不通顺,可以修改表述方式。修改版:在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上,花山岩画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举措填补了中国岩画类名录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