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边有个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个村的。雨来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起到河里游泳,练就了一身好本领。秋天,雨来上了夜校,他学习很认真,牢牢记住了女老师教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段评:本段作为故事开头,介绍了雨来的家乡和他的游泳本领、学习情况,内容紧扣主题,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如果能增加一些环境描写,让画面更生动,就更好啦!比如描写还乡河的样子,或者夜校的学习场景,能让读者更快进入故事里哦~修改版: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还乡河,河边的芦花村像被一层雪白的芦花裹着。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里,他每天都和小伙伴扎进河里扑腾,练得一身好水性,连村里的大人都夸他是“水鸭子”。秋天到了,雨来背上粗布书包上夜校,昏黄的油灯下,他睁着亮晶晶的眼睛,把女老师教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牢牢刻在了心里。)
一天,鬼子又到村里来“扫荡”了。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抓去了。鬼子先用糖块和金戒指引诱雨来,要雨来说出李大叔的下落,雨来根本不吃这一套。鬼子见软的不行,就狠狠地毒打雨来打得 (改:毒打雨来,打得) 鲜血直流。(段评:本段讲了雨来掩护李大叔被鬼子抓的事,情节很紧张,但有些地方可以更具体!比如鬼子的样子、雨来被打的细节,还有雨来的反应,写出来会让故事更感人。另外,“鬼子见软的不行,就狠狠地毒打雨来打得鲜血直流”这句话有点重复,调整一下会更通顺~修改版:一天,村口突然传来鬼子的嚎叫声——他们又来“扫荡”了!雨来刚把交通员李大叔藏进后院的地洞,就被闯进来的鬼子抓住了。黄胡子鬼子咧着嘴,把糖块和金戒指塞到雨来眼前,恶狠狠地问李大叔的下落,雨来咬紧牙关,把头扭向一边。鬼子气得眼睛都红了,伸手就把雨来推倒在地,皮鞭“啪嗒啪嗒”落在他身上,鲜血顺着裤腿流到地上,可雨来还是咬着牙,一声不吭。)
雨来真是一个机智勇敢,不怕死的英雄。(段评:你直接点出雨来是英雄,说明你读懂了故事!不过呀,英雄的品质可以从具体的小事里看出来,比如雨来被打时的眼神、他心里想的话,把这些写出来,会比直接说“机智勇敢”更让人感动哦~修改版:看着地上的鲜血,雨来紧紧攥着拳头,心里反复念着老师教的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他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眼神里没有一丝害怕——这就是雨来,一个连鬼子都打不倒的小英雄。)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段评:故事的结尾可以再温暖一点呀!比如雨来后来怎么样了?小伙伴们会不会想念他?加一点大家的反应,或者雨来家乡的变化,能让故事的结尾更有味道~修改版:后来呀,乡亲们在还乡河边找到了雨来——原来他趁鬼子不注意,跳进河里游走了!芦花村里的小伙伴们欢呼着围过来,抱着湿漉漉的雨来,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光。还乡河的水依旧哗啦啦地流着,好像在唱着雨来的故事。)
余宗盛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小英雄雨来》,老师首先要为你对英雄品质的精准捕捉点赞!你没有只罗列雨来的经历,而是在结尾直接点明他“机智勇敢、不怕死”的英雄本色,这份对人物精神的提炼,让文章的中心一下子立了起来——这说明你不仅看懂了故事,更读懂了雨来这个小英雄的灵魂!
不过我们可以一起给这篇缩写故事“加一点料”,让它更生动饱满。比如你写“鬼子见软的不行,就狠狠地毒打雨来打得鲜血直流”,这里其实藏着一个“特写镜头”的好机会:我们能不能当一次“战地记者”,把镜头对准雨来被打的瞬间?他是咬紧牙关不吭声,还是额头的鲜血滴在了胸前的衣襟上?女老师教的“我们是中国人”这句话,会不会在他被打时像火苗一样在心里烧起来?把这些细节加进去,雨来的“勇敢”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让读者“看得到、摸得着”的画面啦!
还有,从“鬼子诱骗雨来”到“毒打雨来”,中间可以搭一座“小桥”过渡——比如加一句“鬼子的笑脸突然沉了下来,手里的糖块‘啪’地扔在地上”,这样坏人从“软”到“硬”的转变就更自然,故事的节奏也更紧凑。
💡 最后,老师想和你一起再深入想想:
- 雨来牢牢记住“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为什么这句话能让他在鬼子面前宁死不屈?这句话对他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 如果你是雨来,被鬼子毒打的时候,心里除了“不能说”,还会想到什么画面(比如芦花村的小伙伴、夜校的女老师)?这些画面会不会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 故事里写雨来“练就了一身好游泳本领”,这个细节在缩写里可以保留吗?如果保留,它和后面的情节有没有隐藏的联系?
相信你只要再打磨这些细节,这篇小英雄的故事一定会更有力量!期待看到你笔下更鲜活的雨来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