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

跳跳龙Al作文批改

首页原创文库
首页 范文文库国宝大熊猫
记叙文
国宝大熊猫
作者:马潇然

说起大熊猫,相信大家都对它很熟悉。因为它是我国独有的物种,享有“国宝”的美誉,它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段评:开头段只是简单介绍大熊猫的基本情况,比较平淡,可以使用一些引人入胜的语句来开头。修改版:一提起大熊猫,那黑白相间的可爱模样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它可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宝贝,有着‘国宝’的美誉,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呢。)

大熊猫非常讨人喜欢。它浑身上下毛茸茸的,像一个胖胖的大绒球。圆圆的脸上有着一对醒目的椭圆形的黑眼圈,像戴着一副墨镜,酷极了!又短又粗的四肢黝黑黝黑的,肚子和后背却是雪白雪白的,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直是 (改:真是) 憨态可掬。(段评:这一段对大熊猫的外貌描写比较全面,但可以再增加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对它耳朵的描写。修改版:大熊猫特别讨人喜欢。它浑身毛茸茸的,就像一个胖胖的大绒球。那圆圆的脸上有着一对醒目的椭圆形黑眼圈,如同戴着一副墨镜,酷极了!又短又粗的四肢黝黑黝黑的,肚子和后背却是雪白雪白的,还有那两只半圆形的耳朵,总是竖着,好像在倾听着什么。它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真是憨态可掬。)

大熊猫特别爱吃竹叶、竹笋等食物。只见它坐在地上,先轻轻地拿起一根竹笋,然后一层一层地剥去笋皮,最后才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熊猫最爱吃竹笋了,一天能吃30千克左右呢!(段评:这一段对大熊猫吃竹笋的描写比较细致,但可以增加一些描写它吃竹叶的样子。修改版:大熊猫特别爱吃竹叶、竹笋等食物。只见它坐在地上,先轻轻地拿起一根竹笋,然后一层一层地剥去笋皮,最后才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当它吃竹叶的时候,会用爪子把竹叶抓起来,慢悠悠地送到嘴边,一小片一小片地咬下来,嚼得可香了。大熊猫最爱吃竹笋了,一天能吃30千克左右呢!)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山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熊猫数量稀少,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宣传和教育等,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熊猫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段评:这一段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采取措施后的效果,上下文衔接也可更自然些。修改版:大熊猫主要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山区,由于各种原因,它的数量很稀少。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采取了许多措施,像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推广宣传和教育等。比如四川的大熊猫保护区,里面的大熊猫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它们的繁殖率提高了不少。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熊猫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

大熊猫是我国四大国宝之一,是现代的活化石,还是我国的吉祥物与和平使者,我们要保护它们,让它们生生不息。 (段评:结尾段比较直白,可以用更生动的语句来升华主题。修改版:大熊猫可是我国四大国宝之一,就像现代的活化石,还是我国的吉祥物与和平使者呢。它们就像一群可爱的精灵,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在地球上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让它们的可爱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

综合评价:
亲爱的马潇然同学:
你这篇关于“国宝大熊猫”的记叙文写得很不错呢。你对大熊猫的外形、饮食喜好以及生存现状等方面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你对大熊猫这个主题的了解,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特别是你在描写大熊猫的外形时,生动形象,比如把大熊猫比作胖胖的大绒球,把黑眼圈形容成戴着墨镜,这让大熊猫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过呢,作文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从中心来看,文章有点像对大熊猫的情况介绍,记叙文的故事性体现得不够。你可以围绕大熊猫写一个自己与它有关的小故事,比如去动物园看大熊猫的经历,包括当时的心情、看到大熊猫的有趣举动等。像你写大熊猫爱吃竹笋这部分,可以融入到故事里,你看到大熊猫吃竹笋时觉得特别有趣,这样中心就更明确了。
从选材上看,有点传统,大多是比较常见的关于大熊猫的知识。你可以加入一些独特的素材,比如一些关于大熊猫有趣的传说或者你自己独特的观察发现。
在结构上,文章比较松散,像是几个关于大熊猫的片段拼凑在一起。你可以用一个线索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比如按照你去了解大熊猫的过程来写,先在电视上看到大熊猫很感兴趣,然后去动物园观察,最后了解到保护大熊猫的意义。
老师要表扬你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希望你继续保持写作的热情,对这篇作文进行修改完善,相信你会写出更棒的记叙文哦。
我要投稿
发布我的作品
写作咨询
专业导师解答
文集制作
制作我的文集

手机微信扫一扫,轻松体验更多功能!

关于跳跳龙
联系地址:苏州工业园区科营路2号中新生态大厦8层801室
联系电话:18907911516
联系邮箱:252480143@qq.com
商务合作:252480143@qq.com
跳跳龙公众号
联系客服
Copyright © 2024 Suzhou Tiaotiao Long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州跳跳龙科技有限公司苏ICP备16010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