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老鹰,有人喜欢大象,还有人喜欢猴子,而我喜欢老鼠,老鼠它有着灵活的身体,还有长长的胡须,能让老鼠适应生存。(段评:开头用对比手法突出对老鼠的喜爱,想法很有新意,能吸引读者!不过对老鼠胡须作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比如“帮助它在黑暗里探路,不撞到墙”,这样能让大家更清楚胡须的用处哦。修改版:有人喜欢威风的老鹰,有人喜欢壮实的大象,还有人喜欢机灵的猴子,而我偏偏喜欢小老鼠!它长着灵活的身子,嘴边那几根细细长长的胡须可有用啦——能帮它在黑暗的角落里探路,就算跑再快也不会撞到墙,可聪明啦!)
它有着灰黑的毛发,还有着长长的牙齿,它们差不多和一个萝卜那么大,舌头大约有2~4厘米,四个人围着一个小桌子,显得格外拥挤,而四只老鼠围在一起显得很宽敞。(段评:这段描写了老鼠的外形,用萝卜对比大小的想法很有趣!不过中间突然提到“四个人围小桌子拥挤”有点跳,建议把它和老鼠的对比写得更自然,比如“四只小老鼠挤在一起,就像四颗小汤圆滚来滚去,一点也不挤”,这样更贴合老鼠的可爱形象哦。修改版:小老鼠披着灰黑色的“小外套”,长着一对尖尖的大门牙,个头差不多和一根小胡萝卜一样大,舌头细细的,只有2到4厘米长。你看,四个人围一张小桌子会挤得慌,可四只小老鼠凑在一起呢?就像四颗圆滚滚的小汤圆挨在一起,松松快快的,可爱极了!)
它们一般白天在窝里睡懒觉,而到晚上就到处跑,它们还很聪明,一看到不常有的东西,只是看了看就会跑掉,遇到沾鼠贴,它会轻轻把东西弄开,跑走。(段评:这段写了老鼠“白天睡、晚上跑”的习性,还举了躲沾鼠贴的例子,很生动!要是能把老鼠“弄开沾鼠贴”的动作写得更具体,比如“用小爪子轻轻扒拉,慢慢把沾鼠贴推到一边”,会让场景更像在眼前发生的一样哦。修改版:小老鼠是个“夜猫子”——白天躲在窝里睡懒觉,一到晚上就精神十足地跑出来玩。它们可聪明啦!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先歪着脑袋盯一会儿,觉得不对劲就“嗖”地跑走;要是碰到沾鼠贴,它会用小爪子轻轻扒拉,慢慢把粘人的东西推到一边,然后踮着脚尖溜之大吉!)
老鼠的种类约有四百多种,有小巧玲珑的、有灰色的、还有棕色的,两颗黑宝石眼睛,它从不挑食,什么都吃,如坏掉的水果,米肉它都会吃,老鼠的祖先可以追到两千万年前,它会被老鹰、狐狸、蛇、猫捕抓 (改:捕捉) 。吃掉 (改:,吃掉。) (段评:这段介绍了老鼠的种类、食性和天敌,知识点很丰富!不过句子有点长,建议分成短句让内容更清楚,比如把“祖先追到两千万年前”单独写一句,“被老鹰、狐狸捕食”也写得更连贯,这样读起来更轻松哦。修改版:老鼠的种类可多啦,足足有四百多种!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披着灰色皮毛,有的是棕褐色的,圆溜溜的黑眼睛像两颗小宝石。它们一点也不挑食,坏掉的水果、米饭、肉渣都能吃。老鼠的祖先能追溯到两千万年前呢!不过它们也有不少天敌,老鹰、狐狸、蛇和猫都会把它们当成美食。)
老鼠是人类眼中的害虫,既爱又恨。虽然老鼠被视为害虫,但是它们也是生态不可缺失 (改:缺少) 的一部分,这就是老鼠,一个既让人爱又让人恨的老鼠。(段评:结尾想表达对老鼠“既爱又恨”的感觉,还提到它是生态的一部分,想法很有深度!不过“既爱又恨”可以写得更具体,比如“虽然它会偷粮食,可看它灵活的样子又觉得可爱”,这样情感更真实,也不会太抽象啦。修改版:在人类眼里,老鼠常常是“小坏蛋”——会偷粮食、咬东西,可我有时又觉得它很机灵可爱。其实呀,老鼠虽然调皮,却是生态链里不可少的一员呢!这就是我眼里的老鼠,一个让人有点头疼,又有点喜欢的小机灵鬼。)
宁庆驿同学,你好!读完你的《介绍老鼠》,老师首先要为你的独特视角和辩证思考点个赞!很多人提起老鼠只想到“害虫”,而你却能看到它“是生态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这种不随大流、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让你的文章一下子就有了深度和新意!
你已经尝试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老鼠啦——比如用“灰黑的毛发”“长长的胡须”“两颗黑宝石眼睛”这样的外貌描写抓住特征,用“差不多和一个萝卜那么大”“舌头大约有2~4厘米”“四百多种”这些数字让介绍更准确,还用“四只老鼠围在一起显得很宽敞”和人的场景作比较,这些都让老鼠的形象变得具体可感,特别棒!
不过,我们可以一起给文章再“升级”一下,让它更像一座“信息丰富又有趣”的知识小屋:
你看,你提到老鼠的胡须“能让老鼠适应生存”,这里可以再挖深一点——胡须到底是怎么帮老鼠生存的呢?是像“探测器”一样测量洞口大小,还是能感知周围的动静?如果能加上“老鼠的胡须就像自带的‘尺子’,钻进洞口前蹭一蹭,就能知道自己能不能挤过去”这样的小知识,读者就能更明白胡须的作用啦。
还有你写老鼠“遇到沾鼠贴,它会轻轻把东西弄开,跑走”,这个“聪明”的细节特别吸引人!我们能不能当一次“动物观察家”,把这个场景的“特写镜头”拍得再清楚些?它是用爪子推,还是用牙齿咬?有没有停顿、试探的动作?比如写成“老鼠凑到沾鼠贴前,先小心地用前爪碰了碰边缘,发现粘粘的,立刻缩回爪子,绕到旁边用牙齿轻轻啃咬贴在地上的胶带,直到撕开一个小口子,才飞快地钻了出去”,这样一来,老鼠的“聪明”就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段让人眼前一亮的“生存小剧场”啦。
最后,文章的段落之间可以搭一座“小桥”,让过渡更自然。比如写完老鼠的外形,想写它的生活习性时,可以加一句“别看老鼠长得小小的,它的‘作息表’和我们人类可不一样呢”;写完它被很多动物捕食,想写它的生态作用时,可以说“虽然老鼠常常躲着天敌,但它在大自然里也有自己的‘工作’”,这样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走,就会觉得更顺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几个有趣的问题,让对老鼠的了解更深入:
- 老鼠的牙齿为什么会“长长的”?它是不是一直在生长,需要经常“磨牙齿”?
- 除了灰黑的毛发,你还见过其他颜色的老鼠吗?不同颜色的老鼠生活环境一样吗?
- 如果让你给讨厌老鼠的人“辩护”一下,你会用文章里的哪个知识点告诉他们“老鼠也很重要”?
相信你下次再写说明文时,一定能把“准确”和“有趣”结合得更棒,让读者跟着你的文字,像探索宝藏一样发现更多新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