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温顺的小狗,还有人喜欢调皮的小猫,也有喜欢会飞的小鸟,而我却是会挖洞的竹鼠 (改:而我喜欢的是会挖洞的竹鼠) 。(段评:本段通过对比引出喜欢的动物是竹鼠,主题明确,但句子不够完整哦!原句“而我却是会挖洞的竹鼠”缺少了“喜欢”这个词,意思就不完整啦。另外,排比句可以更有节奏感,加上“有的”能让句子更通顺。修改版:有人喜欢温顺的小狗,有人喜欢调皮的小猫,还有人喜欢会飞的小鸟,而我最喜欢的是会挖洞的竹鼠。)
竹鼠生活在茂密的竹林,它们的洞同它身体宽窄得下 (改:它们的洞刚好和身体宽窄相当) ,如果有同类进它的洞,会将其赶走,它喜欢吃竹子和笋,它全身肥肥的,尾巴短也不长适中 (改:尾巴短而适中) ,手短短的,爱好爱挖洞 (改:爱好挖洞) ,挖的洞四面八方四通八达 (改:挖的洞四通八达) ,冬天时会用叶子挡住洞口,缩成一团,如有人挖了他洞 (改:如有人挖了它的洞) 它会躲在深处,吃竹子时会把竹子啃短成一块,慢啃,每一年它会换一次洞,每换一次洞很慢,如果有新鲜的土一定是它的,每到8月它会去找叶子搭成一个圆形的巢,一般产下到6个胎 (改:一般产下6个幼崽) ,小竹鼠毛原本是灰色的半个月后睁了眼睛 (改:小竹鼠的毛原本是灰色的,半个月后睁开眼睛) ,会随它长大变黄 (改:会随长大变黄) ,睁眼时要十几天 (改:睁眼需要十几天) ,而且需要充足的温暖。(段评:本段介绍了竹鼠的生活环境、外形和习性,内容很丰富!但有些句子读起来不通顺,比如“它们的洞同它身体宽窄得下”“尾巴短也不长适中”,可以调整得更清楚。还有,加入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把缩成一团的竹鼠比作“小毛球”,能让描写更可爱哦!修改版:竹鼠生活在茂密的竹林里,它们的洞刚好能容下自己的身体。如果有同类闯进它的洞,它会生气地把对方赶走。竹鼠最爱吃竹子和鲜嫩的竹笋,全身圆滚滚的,尾巴短短小小的,爪子也短短的,却特别爱挖洞。它挖的洞四通八达,像个地下迷宫!冬天的时候,竹鼠会用叶子挡住洞口,缩成一个暖暖的小毛球。要是有人挖它的洞,它就会躲到最深的地方。吃竹子时,它会先把竹子啃成小块,再慢慢嚼。竹鼠每年都会换一次洞,每次挖新洞都要花很久时间。要是看到竹林里有新鲜的土堆,那一定是竹鼠的“新家门口”啦!每到8月,竹鼠会找叶子搭成圆形的巢,一般能生下1到6只小竹鼠。小竹鼠刚出生时毛是灰色的,要十几天才会睁开眼睛,眼睛睁开后还需要暖暖的照顾,等长大一些,毛就会慢慢变成黄色啦。)
竹鼠和老鼠对比有很大差距,外表老鼠外表是黑色的,竹鼠是黑黄色,老鼠大约长14厘米,尾巴大约长6厘米,竹鼠大约长20厘米,尾巴大约长7厘米,老鼠的眼睛像个大黑豆,竹鼠的眼睛像一位眯着眼睛老奶奶,老鼠被视为害虫,但它们是生态物种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竹鼠会为人们把竹子的虫吃掉 (改:竹鼠会帮人们吃掉竹子里的虫) ,所以两方各有优点和缺点,老鼠缺点是偷吃东西,竹鼠的爱吃竹子时会“咯咯”的响 (改:竹鼠吃竹子时会“咯咯”地响) ,你拥有一只竹鼠,你就相当于拥有无数只的竹鼠,因为竹鼠挖洞时你放竹鼠进去会将你的竹鼠赶出来,你只需抓住你拥有的竹鼠尾巴,挖洞的竹鼠会爬出来赶,你只要拿把竹鼠外拉就可以抓住他 (改:你只要把竹鼠往外拉就可以抓住它) 。(段评:本段通过对比竹鼠和老鼠,突出了竹鼠的特点,想法很棒!但有些句子逻辑不太清楚,比如“你拥有一只竹鼠,你就相当于拥有无数只的竹鼠”,可以把原因说清楚,让读者更容易明白。另外,“竹鼠会为人们把竹子的虫吃掉”这个知识点需要确认哦,竹鼠其实是吃竹子的茎和笋,不是吃虫子,老师帮你调整成更准确的内容啦!修改版:竹鼠和老鼠的差别可大啦!老鼠的毛大多是黑色的,竹鼠的毛是黑黄色的;老鼠大约长14厘米,尾巴长6厘米,竹鼠却有20厘米长,尾巴也有7厘米呢;老鼠的眼睛像黑豆豆,竹鼠的眼睛总是眯着,像个慈祥的老奶奶。老鼠常常偷吃东西,被大家当成害虫,但它也是生态里不能少的一部分;竹鼠虽然会啃竹子,可它圆滚滚的样子很可爱,还能帮竹林清理掉老竹子,让新竹子长得更好。悄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竹鼠的领地意识很强,如果你的竹鼠跑到别的竹鼠洞里,洞里的竹鼠会跑出来赶它。这时候你只要抓住自己竹鼠的尾巴往外拉,洞里的竹鼠就会跟着跑出来,你就能认识新朋友啦!)
这就竹鼠 (改:这就是竹鼠) ,打洞小能手的竹鼠。(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对竹鼠的喜爱,但句子有点简单哦!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让结尾更有温度,比如说说为什么喜欢竹鼠,这样能让主题更突出。修改版: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竹鼠,一只圆滚滚、爱挖洞的地下小能手!每次想到它缩成小毛球的样子,我都觉得它可爱极了。)
梁传越同学,你好!读完你的《介绍竹鼠》,老师首先要为你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对竹鼠的细致了解点赞!很多同学写动物时会选常见的小狗小猫,而你却把目光投向了会挖洞的竹鼠,还能从生活习性、外形特点到与老鼠的对比,多方面介绍它的独特之处,这种对“小众”动物的关注和探索精神,让你的文章充满了新鲜感!
接下来,老师想和你分享几个让文章更精彩的“进阶秘籍”。首先,我们可以给竹鼠的“故事”拍个“特写镜头”。你提到竹鼠挖洞时“四面八方四通八达”,还会用叶子挡洞口——这里如果能加一点细节,比如“它用短短的爪子扒拉泥土,小鼻子一耸一耸地嗅着方向,不一会儿,泥土就‘簌簌’地从洞口滚出来”,或者“冬天的洞口像盖了一层绿色的小被子,那是竹鼠用竹叶铺的‘保暖毯’”,用这些具体的画面代替概括性的描述,竹鼠的形象会立刻变得活灵活现。
其次,我们可以给段落之间“搭一座小桥”。比如从“竹鼠的外形”转到“竹鼠的挖洞本领”时,加一句“别看竹鼠长得圆滚滚,它可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建筑师’呢!”这样的过渡句,能让文章的结构更紧凑,读起来像跟着一条清晰的小路,一步步认识竹鼠。
最后,我们还可以给竹鼠的“特点”挖得更深一点。你说竹鼠“每一年换一次洞”,那它为什么要换洞呢?是原来的洞不够暖和了,还是为了找更鲜嫩的竹子?如果能加上这个“为什么”,你的介绍会更有科学性,也能让读者更佩服你的观察力!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竹鼠挖的四通八达的洞,除了给自己住,还会给其他小动物带来什么帮助吗?比如会不会成为小虫子的“避难所”?
- 如果你是一只小竹鼠,从出生到学会挖洞,会经历哪些有趣的“成长故事”?
- 竹鼠啃竹子时“咯咯”响,这个声音像什么?能不能用一个有趣的比喻让读者“听”到这个声音?




